孔子问礼浮雕设计是依据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事实进行创作的,孔子適周,将问礼於老子,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。
第一次有年代可考,是在孔子17岁时,即鲁昭公七年(前535年),地点在鲁国的巷党。
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(前518年),地点在周都洛邑(今洛阳)。
第三次是孔子53岁时,即周敬王二十二年(前498年),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。
第四次在鹿邑,具体时间不详。
其一,告诫孔子注意祸从口出。那些聪明深察者之所以常常濒临死亡,就在于好议论别人;那些博学善辩者之所以常常危及生命,就在于好揭人恶端。
其二,做儿女者,要做到心中只有父母而无自己,做臣子者,要做到心中只有君主而无自己。
姑且不论老子这段话中所隐藏的深意,仅是“富贵者送人以财,仁人者送人以言”这句名言就足以使我们发人深省。送人以财只能解决人一时的温饱,送人以言则能使人受益一生。历史上曾有多少英雄豪杰,在人世间的争名逐利,如同苍蝇逐血,即使生前叱吒风云,荣华富贵,死后却难免骂名千古。而做为一个文人的孔子,一生只是著述立说,教人向善,死后却能名垂青史,世世代代受人尊崇敬仰。从“仁人者送人以言”这句话中,我终于悟到了孔子为何千年之后仍然被人敬仰的原因。
人世间有许许多多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东西,然而没有智慧的人却永远看不到它的存在,因此才有许多愚顽不灵的人对他人的劝善良言不屑一顾。其实做人的道理远比一种技能或物质财富更为重要,老子的思想之所以很难被一般人所接受,是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,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;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,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反面。中华文化中因为有了老子的道家思想,不仅加深了其广度与深度,同时也增强了其韧性与生命力。
“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,好议人者也。博辩广大危其身者,发人之恶者也。为人子者毋以有己,为人臣者毋以有己。”观察问题很透彻、言辞犀利善辩的人,如果遭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,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,揭人的短处!作为子女和人臣,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!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,当然,也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,讲话太尖锐,这样会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,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。这是何等的语重心长啊!
《史记》还记述,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之后,对弟子们说:“鸟,吾知其能飞;鱼,吾知其能游;兽,吾知其能走。至于龙,吾不能知,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见老子,其犹龙也!”孔子把老子比喻为龙,而且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,可见孔子对老子是何等的尊重。这次入周问礼之行,使孔子大开眼界,大长见识,对其后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。孔子问礼后不久,周王室爆发了“王子朝之乱”,战火连年,老子失去了职务,他骑着一头青牛,离开了周王室,西出函谷关事隐。
孔子问礼浮雕设计生动的再现了老子的殷切教导,孔子的谦虚好学的一种场景,孔子的动作虽有些夸张,但更能生动的表现孔子对老子的尊敬,最好学识渊博的孔子都有此姿态对待学习,作为我们普通学生更该好好学习,谦虚用工的学习学问。
孔子问礼浮雕设计较多运用于学校,以上便是金兰草浮雕公司所做设计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,如需用图请咨询,否则,擅自使用,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孔子问礼浮雕设计图所描绘的正是孔子毕恭毕敬的问礼于老子,老子坐于苍老古树下左右弟子环其左右,孔子立于老子前,呈请教姿势,老子仔细端听,孔子有一弟子立于其后,祥云、远山几近树作为整幅画面装饰,主要描绘的是一幅孔子向老子问道的画面。
《史记》载: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,老子曰:“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,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!且君子,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,则蓬累而行。吾闻之: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;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,是皆无益于子之身,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”
若把老子的这段话译为现代汉语,那就是:“你所说的礼,倡导它的人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,只有他的言论还在。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,生不逢时,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。我听说,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,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。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,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。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,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,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。我能告诉您的,就这些了。”
这是老子在孔子问礼于他之后送别孔子时所说的道别之语,此时,老子已成为得道的长者,孔子则是有为的后生。老子送孔子之言,可以看作是长者对后生的谆谆告诫,饱含着深奥的睿智而且充满了善意。